还是个,人们常说的,孩子的时候
我也学过,乐器
我妈更想让我学二胡
一半是不想随她意
一半是看笛子顺眼
我学了竹笛
让我想想
可能学了有三四年吧
后来也算是民乐队的一位笛手
我的主要搭档
是一位比我高出一年级的,女生
中胖
说话很接地气
长年不想这档子事后
完全记不起她名字了
可能叫,可能姓……
在一些夏天燥热的午后
笛子组的所有人
包括一位名字像港片反派的
比我们小的,丁立
都在放假后空出来的一间教室
一块练习
一块准备排练
一块上课
(授课的是一位从市文化宫请来的
人挺耐心水平也挺可以的中年男老师)
一块用干桃胶
粘笛膜(竹子的一种分泌物?)
或者,一块练习颤舌
一块,半玩耍的,把头浸到水盆里
看谁憋气憋最久
那时候
简谱,五线谱,我都认识
跟着民乐队
有时去某个居委会为附近街坊组织的消夏晚会,为台下的人增添消暑纳凉的内容
有时可能是在一个类似逸夫剧院的地方,需要更多打扮穿的更讲究的什么表演
也偶尔被叫去铜管乐队,当备胎
当铜管乐队需要一个铜锣手的时候
那是一个鼓励小孩全面发展的年头。
在后来知道的已发生的不少事情后。
懂事后第一次大型的“悲伤”,是邓小平死后
顺着江泽民的眼泪、眼镜、哭腔
跑出来的集体追悼会
浅蓝色,有靠背的,木质小矮凳,一人一张
坐在漆过黑色柏油的篮球场上(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也在那里)
一块听中央电视台或广播台的播报
一串串类似阿凡提或万里乔石阿沛-阿旺晋美这样的名字
不断跑进同学们的耳朵里
校园过道,墙壁上
大概是教育要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样的宣传语
后来
就像青春痘的爬升及消逝
我跟多数同学
都去了小学对面的初中
那时起
我就慢慢不吹笛子什么的了
可能偶尔
暑假回乡下老家
就像读书带来的类似光宗耀祖的功能
会一门乐器,或传统乐器
有时也是要让邻人村里人知晓知晓的
在还算开阔的后来改砌成水泥地面的院子里
傍晚挺早,就吃过晚饭了
天上有时,是预示着台风快要来的鱼鳞状的云
有时是放眼可见的海边的满天夜星
点燃蚊香
外公那时候还抽着烟,主力是红双喜
他喊我的名,叫我拿笛子来吹吹看
(后几年则是,你那个笛子还会吹吗)
我妈便积极的,去给我拿来了笛子
我也便多少配合的,吹起了
无非也就是
八月桂花遍地开,喜洋洋,苏武牧羊
这样的考级曲目
邻舍
离外公外婆家
隔一条一米多宽小山路
有一位跛脚先生
发音上,人称伊宋
听家里人讲
伊宋,是懂音乐的
二胡什么的拉的很好
是一位感觉多少有些被埋没在村里的
中年男性
有时我吹完笛子
他已跛完脚立在他家院子墙头
说,吹的好之类
依我那时已有的,对成年人的了解
不好判断是真好还是假好
感觉在他们的兴奋里
也有些对传统乐器复兴?有传承?
之类因素的高兴,甚至得意
后来
就像了解了什么是包皮垢一样
不少事情了解的越来越多
比如
传统之类的东西
被30级飓风连根带人拔除后
难道被一些寻根寻谣之旅这样的安排
说找就找的回来?
初中
再往后
我就真的啥也没吹了(除了吹牛、吹逼)
包括回台州乡下
或在宁波屋子里
看到两根半残的笛子的时候……
大学……刚去北京时
在新街口
可能是想消费了
买过一两根竹笛
但记得
没咋吹过
它们的主要功能
是在之后的某个抽屉里
老化……
所有的简谱五线谱都像学过的各种公式定理一样
扔光了
有时
因为身边不少朋友是会乐器的
跟着玩着聊着喝着
也会想有一把长笛
西式那种
不需要贴笛膜
保养也没那么费劲
我会拿来吹什么呢
爵士?
它看上去
很适合拗断